關于互聯網金融的論文開題報告
開題報告包含的論文提綱可以是粗線條的,是一個研究構想的基本框架?刹捎谜涫交蛘问教峋V形式。在開題階段,提綱的目的是讓人清楚論文的基本框架,沒有必要像論文目錄那樣詳細。以下是一篇關于 互聯網金融的論文開題報告,僅供參考!
論文題目:互聯網金融的運作模式與發展策略研究
一、選題背景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自產生以來,金融就承載著大量信息和資金,其對信息處理的功能越強大,服務于實體經濟的功能就能越好地發揮。受外部環境影響,金融的組織方式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其中技術進步無疑是其最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進入 21 世紀以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金融與互聯網之間的關系越發密切。借助于互聯網的思維方法和計算技術,金融大大提升了自身的功能和效率。特別是大數據、云計算、搜索引擎和移動支付等技術的發展,為互聯網企業與金融行業相結合打開了通道。一方面,互聯網企業通過這些技術創新得到了海量信息的支持;另一方面,互聯網企業借助網絡技術在信息、數據處理方面的優勢逐漸涉足金融業務領域。與此同時,現實中廣大中小企業、小微企業長期以來融資難、融資貴的現狀又為互聯網金融發展提供了成長土壤,巨大的需求與技術上的突破為互聯網金融發展創造了廣闊的發展空間。正是基于各種條件的變化,2013 年以來,我國互聯網金融在短時間內得到了快速發展,第三方支付、P2P、眾籌等業務模式迅猛發展,給傳統金融業帶來了一股強大的沖擊,余額寶等互聯網理財方式的涌現更是使得全民投資盛況空前,互聯網金融成為了全民關注的焦點。雖然發展時間還比較短,但互聯網金融所帶來的新問題已經開始出現,與之相關的風險也開始暴露和集聚,從而給監管部門帶了很大的挑戰。在缺乏有效監管與行業自律的發展背景下,互聯網金融與傳統的民間借貸、小貸公司、非法集資等行為也沒有清晰的界定,稍不留意就落入到非法集資的陷阱,廣大投資者的權益更是無法得到充分保障,屢見不鮮的“跑路”、“群體維權”似乎又給互聯網金融發展蒙上了一層陰影,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前景和發展策略面臨著嚴峻考驗。正是在上述背景下,本文希望通過明確互聯網金融的概念和理論基礎,系統考察互聯網金融到目前所表現出來的運作模式,綜合分析其經濟效應、風險和未來趨勢,進而結合我國金融發展的現實提出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對策。
二、研究目的和意義
1 理論意義
雖然發展時間不長,互聯網金融作為一種具有創新性的金融實現形式,已經體現出諸多正面效應,比如擴大了金融的包容度,改變了人們對傳統金融的認識,降低了金融活動的參與門檻,加快了全社會金融改革創新的進程,對傳統金融的運行模式提出了挑戰,并由此成為當前金融活動中最為活躍的一種金融實現形式;ヂ摼W金融與傳統金融的關系引發了當前學術界的熱議,成為各種交流討論的焦點。當前關于互聯網金融的研究論斷大致可以分為“顛覆論”、“中立論”和“工具論”三種觀點!邦嵏舱摗闭J為,互聯網金融是一種新興的融資模式,與以銀行為代表的間接融資模式和以資本市場為代表的直接融資模式均不同,認為未來的互聯網金融將顛覆傳統金融業并完全替代銀行和資本市場,互聯網的發展程度直接決定金融的發展程度,未來的金融很可能成為互聯網的一種工具!爸辛⒄摗闭J為,未來的互聯網金融和傳統金融將在競爭中共存、在共存中競爭,認為互聯網金融只是金融銷售渠道和金融獲取方式上的創新!肮ぞ哒摗闭J為,雖然互聯網金融運作方式在一定時期內呈現高幅度增長的趨勢,但在龐大的金融體系中,它所運作的金融資產規模較小,因此不可能成為金融運作的主流方式,互聯網只是金融運行的工具和手段之一。本文關注和研究互聯網金融,通過詳細闡述網絡經濟理論、金融中介理論、金融發展理論以及金融功能觀理論,為互聯網金融的進一步研究從理論上提供依據;通過深入考察傳統金融對互聯網手段的運用、第三方支付以及新興的互聯網金融運行模式,基于案例分析等手段,從理論上揭示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的關系;通過分析互聯網金融的價值和風險,從理論上探討并揭示其未來的發展趨勢,這些是本文研究的理論價值所在。
2 現實意義
事實上,傳統金融走網絡化發展道路的.苗頭早就存在,主要表現為傳統金融業務的電子化和網絡化,各家銀行都設立了電子銀行部,自助銀行、ATM、POS 機具的廣泛應用都在不斷推動傳統銀行向網絡銀行的過渡;诨ヂ摼W發展而來的互聯網金融目前正在不斷地進入傳統金融的業務領域,并且憑借其支付方式高效便捷,收益高而且穩定的獨特優勢,在傳統金融市場上橫沖直撞,攪動金融業的傳統格局,推動了金融改革的加速。因此,對互聯網金融進行深入研究,探索其未來發展的趨勢和前景,對于推動我國金融業的發展與改革就具有相當重要的現實意義。2014 年以來,互聯網金融公司如同雨后春筍層出不窮,但是倒閉、卷款跑路也不絕于耳。作為新興事物,政策層面給予了極大支持,監管層面對互聯網金融也給予了相當程度的容忍,給了其充分的發展空間。當前,互聯網金融市場一片混戰,“建立---倒閉---再建立---再倒閉”的循環正在上演,你方唱罷我登場,能夠從始至終還在堅持的互聯網公司寥寥可數;真正實現盈利的更是鳳毛麟角,經過這一輪的混戰生存下來的互聯網金融公司開始逐漸理性地看待這種新的事物。行業發展也需要逐漸回歸理性思考,互聯網金融是什么,要怎樣發展、行業規則如何制定等等,是互聯網金融公司現在不得不考慮的問題。政策和監管層面的相關法律法規也在醞釀之中,在這種環境下研究互聯網金融,對于我國互聯網金融的健康可持續發展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論
靳景玉、唐平(2008)認為網絡金融是互聯網信息技術與傳統金融業高度融合的一種新型金融,其產生適應了信息技術時代下金融業發展的要求,指明了未來金融業的發展方向。而卓武揚(2012)認為,對網絡金融的理解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從狹義上講,網絡金融是依托信息技術手段在互聯網上開展各項金融業務,例如電子貨幣、網上銀行和電子賬務支付與清算等服務以及相關內容;從廣義上講,網絡金融就是能夠在國際范圍內,以網絡信息技術為基礎和手段所展開的全部金融服務的總稱。網絡金融不僅僅包括狹義方面的內容,還包括網絡金融的監管與安全等方面。他認為,網絡金融與傳統金融有著本質的區別,具有傳統金融所不具備的運作網絡化、形態虛擬化等突出特征。候婷艷(2013)認為,網絡金融是能夠使客戶在任意地點、任何時間都能享受到個性化、綜合化、便捷化的金融服務,主要包括網絡銀行、網上保險、網上證券以及網絡支付等金融活動。她強調了網絡金融具有成本低、效益高的特征,其興起帶來了極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并加速了金融運作模式創新的速度。此外,網絡金融也促使以電商企業為代表的非金融機構涉足金融服務行業,對金融業的傳統運作模式造成了極大沖擊。
霍學文(2013)認為,高端形態的云金融將改變中國金融市場的體系、格局和發展方向,在未來可能成為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具體來講,云金融是利用云計算技術將相關金融機構和非金融機構的數據相互貫通,進而構建一個云網絡,將金融產品、數據、信息和服務等集中于云網絡,運用相關專業技術進行整合,使之變成有價值的數據,從而提高金融業和金融機構防范風險水平、提高整體效率、降低交易成本等。金中夏、黎江(2012)認為,目前云計算對金融業的影響主要表現在競爭、客戶與監管三個方面。從客戶角度來說,越來越多的客戶在信息服務的形式與內容上提出新的體驗要求;從競爭角度來看,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和通信運營商向云計算方向轉型;從監管角度來講,云計算能夠幫助金融機構更好的服務于實體經濟。還有一些觀點認為,國家應當鼓勵社會資本進入云金融產業鏈,進一步開放網絡公共數據,并且政府應加大對云計算產業的政策支持;當然,金融機構則應該分層次、有步驟的發展云計算。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內容及研究框架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內容
論文共分八章,第一章主要介紹研究背景及研究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同時介紹了全文的內容結構、研究方法及創新和不足。論文第二章是文獻綜述,第三、四、五章主要圍繞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演變、創新模式及新業態進行詳細研究和闡述,重點是分析當前互聯網金融的模式的特點和現狀。第六章主要介紹互聯網金融發展趨勢,著重從互聯網金融產生的社會價值、風險特征及決定因素等方面入手展開討論。第七章主要從互聯網金融發展面臨的困難及下一步發展的策略角度出發,針對我國互聯網金融的健康發展提出建議。第八章是全文的簡要研究結論及對下一步研究的展望。
具體來看,各章節的主要內容和觀點如下
第二章是文獻綜述和理論描述。主要對國內外關于互聯網金融各個方面的研究現狀進行評述,以便在目前的研究基礎上對互聯網金融進行更深入探討;同時,通過介紹互聯網經濟理論、金融中介理論、金融發展理論和金融功能觀等理論,并構建一個簡單的數理模型對互聯網金融給出理論解釋。
第三章重點關注傳統金融的互聯網化,包括銀行業、證券業和保險業三個最主要的金融行業;通過分析傳統金融互聯網化的進程和趨勢結合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金融的沖擊和影響,深入比較分析互聯網金融相對于傳統金融領域的優勢。事實上,傳統金融的互聯網化本身也是互聯網金融的實現方式之一。
第四章主要針對互聯網金融中最具代表性的業務——第三方支付進行研究,通過考察傳統支付模式與第三方支付模式在運作模式及流程特點等方面的差異,結合第三方支付的運行及監管體系,探討第三方支付發展現狀以及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為這一最具代表性的互聯網金融運行模式提供全面分析。
第五章的重點是研究和分析互聯網金融發展中出現的若干新業態,包括 P2P模式、眾籌模式、互聯網理財等,按照主要概念、發展現狀、運行模式及趨勢分析這樣的邏輯思路,該章對這幾種有代表性的模式進行全方位探討,以期能揭示其發展的初步規律。
第六章關注互聯網金融的現實價值、風險特征和發展趨勢。對互聯網金融發展趨勢的分析首先從價值判斷入手,通過考察互聯網金融已經表現出來的應用價值,分析其在戰略層面的意義,進而考察互聯網金融發展趨勢;關于互聯網金融的風險特征,則從風險來源入手,重點是信息來源、支撐技術和運作平臺等方面。
第七章是針對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困惑和思路的分析,主要從互聯網金融發展面臨的困難及下一步發展的策略角度,對我國互聯網金融如何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提出一些供參考的建議,比如實現向移動互聯網金融的轉變,打造良好的互聯網金融生態系統,加強行業有效監管等,實現商業模式的差異化創新等。
第八章是全文簡要的研究結論及對互聯網金融下一步研究的展望。
(二)本文研究框架
本文研究框架可簡單表示為:
五、寫作提綱
摘要 6-8
Abstract 8-10
第1章 引言 16-26
1.1 研究背景與對象 16-20
1.1.1 研究背景 16-17
1.1.2 概念界定 17-20
1.2 理論與現實意義 20-22
1.2.1 理論意義 20-21
1.2.2 現實意義 21-22
1.3 內容結構與研究方法 22-24
1.3.1 內容結構 22-23
1.3.2 研究方法 23-24
1.4 本文的創新點與不足 24-26
第2章 文獻綜述與理論闡述 26-43
2.1 互聯網金融相關文獻綜述 26-32
2.1.1 互聯網金融的模式與定位 26-28
2.1.2 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金融的影響 28-30
2.1.3 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風險與監管 30-31
2.1.4 中國互聯網金融的現實與未來 31-32
2.2 互聯網金融的相關理論基礎 32-38
2.2.1 金融視角的理論基礎 33-36
2.2.2 互聯網視角的理論基礎 36-38
2.3 互聯網金融的理論模型描述 38-42
2.3.1 模型基本假定 39-40
2.3.2 不存在互聯網金融的銀行運營模式 40-41
2.3.3 引入互聯網信息處理的金融發展模型 41-42
2.4 小結 42-43
第3章 互聯網金融模式(1):傳統金融的互聯網化 43-66
3.1 互聯網金融的比較優勢 43-45
3.1.1 互聯網金融的支付優勢 43-44
3.1.2 互聯網金融的流程優勢 44
3.1.3 互聯網金融的普惠優勢 44-45
3.1.4 互聯網金融的整合優勢 45
3.2 銀行業的電子化與互聯網化 45-52
3.2.1 商業銀行電子化和網絡化的發展歷程 46
3.2.2 互聯網金融對傳統商業銀行的影響 46-47
3.2.3 傳統商業銀行業關于互聯網的應用 47-50
3.2.4 互聯網金融環境下商業銀行的發展趨勢 50-52
3.3 互聯網保險業的產生與發展 52-59
3.3.1 互聯網保險發展的必然性 52-54
3.3.2 互聯網保險的發展歷程考察 54-55
3.3.3 互聯網保險的發展現狀分析 55-58
3.3.4 互聯網保險的未來發展趨勢 58-59
3.4 互聯網金融與證券業的發展變化 59-65
3.4.1 互聯網金融模式對證券業的影響 60-62
3.4.2 互聯網金融模式下證券業的發展趨勢 62-65
3.5 小結 65-66
第4章 互聯網金融模式(2):支付體系創新 66-90
4.1 傳統支付的運作模式 66-74
4.1.1 現金支付方式 67-68
4.1.2 票據支付方式 68-71
4.1.3 銀行卡支付方式 71-74
4.2 第三方支付的內涵與運作流程 74-80
4.2.1 第三方支付的內涵 74-76
4.2.2 第三方支付的一般流程 76-77
4.2.3 第三方支付模式的具體解析 77-80
4.3 第三方支付體系的運行與監管體系 80-88
4.3.1 第三方支付相關政策出臺情況 81-82
4.3.2 第三方支付機構牌照獲取情況 82-83
4.3.3 我國第三方支付體系的監管框架 83-86
4.3.4 我國第三方支付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86-88
4.4 小結 88-90
第5章 互聯網金融模式(3):若干新生業態 90-121
5.1 電商金融的運作模式分析 90-95
5.1.1 電商金融服務模式發展背景 90-91
5.1.2 電商金融服務平臺模式概況 91-92
5.1.3 電商金融的模式與經濟分析 92-95
5.2 P2P 的運作模式分析 95-104
5.2.1 P2P 借貸的基本概念 95-97
5.2.2 P2P 借貸的主要特點 97-98
5.2.3 P2P 借貸平臺的問題 98-99
5.2.4 P2P 借貸的發展模式解析 99-102
5.2.5 P2P 借貸的未來趨勢分析 102-104
5.3 眾籌金融的運營模式分析 104-113
5.3.1 眾籌的基本概念 104-106
5.3.2 眾籌模式的特點和風險 106-109
5.3.3 眾籌模式在中國的發展和突破 109-111
5.3.4 眾籌模式的參與主體與經濟分析 111-113
5.4 互聯網理財的運營模式分析 113-120
5.4.1 互聯網金融銷售平臺的概念 113-115
5.4.2 互聯網金融平臺的現實應用 115-117
5.4.3 互聯網理財模式的比較分析 117-120
5.5 小結 120-121
第6章 互聯網金融的經濟效應與風險分析 121-156
6.1 互聯網金融的總體考察 121-127
6.1.1 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歷史機遇 121-123
6.1.2 互聯網金融與傳統產業的結合 123-124
6.1.3 互聯網金融的形態和發展現狀 124-125
6.1.4 互聯網金融發展的若干新特點 125-127
6.2 互聯網金融的經濟效應分析 127-135
6.2.1 互聯網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效應 128-133
6.2.2 互聯網金融與金融發展戰略的關系 133-135
6.3 互聯網金融與網絡基礎設施:實證分析 135-140
6.3.1 實證設定與數據說明 135-137
6.3.2 實證結果的描述與分析 137-138
6.3.3 網絡基礎設施與經濟增長的關系 138-140
6.4 互聯網金融的風險來源與風險特征 140-150
6.4.1 互聯網金融的風險來源 141-143
6.4.2 互聯網金融的風險特征 143-150
6.5 互聯網金融的影響因素和發展趨勢 150-154
6.5.1 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影響因素 150-153
6.5.2 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未來趨勢 153-154
6.6 小結 154-156
第7章 中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策略分析 156-169
7.1 中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優勢 156-157
7.2 中國互聯網金融發展中的阻礙 157-160
7.2.1 對互聯網金融的爭議 157-158
7.2.2 互聯網金融的問題和風險 158-159
7.2.3 互聯網金融發展的主要挑戰 159-160
7.3 推動中國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建議 160-168
7.3.1 推動傳統金融與互聯網的融合發展 161-162
7.3.2 以差異化的商業模式促進市場繁榮 162-163
7.3.3 實現向移動互聯網金融的轉變升級 163-164
7.3.4 打造良好的互聯網金融生態系統 164-165
7.3.5 不斷優化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監管 165-168
7.4 小結 168-169
第8章 結論與展望 169-171
8.1 主要研究結論 169-170
8.2 下一步研究的展望 170-171
參考文獻 171-179
致謝 179-180
六、本文研究進展(略)
七、參考文獻
[1] A. Montolio And F. Trillas, Regulatory federalism and industrial policy inbroadband telecommunications[J], Information Economics And Policy, 2013, 25(1):19-31.
[2] A.V. Thakor,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financial services Consolidation[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1999, 23(2-4): 697-700.
[3] Alistair Milne, The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of post-trade clearing and settlement[J],Journal of Bank &Finance, 2007(10): 2945-2961
[4] Allen,F., McAndrews, J. & Strahan, P, E-finance: An Introduction[J], Journal ofFinancial Services Research, 2002, 22(1-2), 5-27.
[5] B.S. Bernanke, M. Gertler & S. Gilchrist, The Financial Accelerator in aQuantitative Business Cycle Framework, 1999, 1, 1341-1393.
[6] C. Anderson, The Long Tail: Why The Future Of Business Is Selling Less OfMore[M], New York:Hyperion,2006.
[7] C. Anderson, The Longer Long Tail: How Endless Choice Is Creating UnlimitedDemand[M], London: Random House Business Books, 2009.
[8] Charles M. Kahn, William Roberts, Why pay? An introduction to paymentseconomics[J], 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2009(1):1-23
[9] D. Diamond, and P. Dybvig, Bank Runs, Deposit Insurance, and Liquidity [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3, 401-419.
[10] E. Mollick, The Dynamics of Crowdfunding: An Exploratory Study [J], Journal ofBusiness Venturing, 2014, 29(1), 1-16.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閱讀:
1.金融學院畢業論文開題報告
2.金融類開題報告范文
3.2016金融畢業論文開題報告范文
4.金融學碩士論文開題報告范文
5.金融畢業論文開題報告范文模板
6.金融學專業開題報告
7.高新技術產業金融支持開題報告范文
轉載請注明來源。原文地址:http://www.cyclefats.com/20210401/1932454.html